苹果下载国际版
新闻动态
你的位置:苹果下载国际版 > 新闻动态 > 孕期与婴幼儿高血压:藏在身边的健康守护重点

孕期与婴幼儿高血压:藏在身边的健康守护重点

发布日期:2025-10-12 16:53    点击次数:110

国家孕婴网是由财政资金创建,由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文化发展中心主办的,是集孕产、育儿为一体的知识科普权威官方平台。服务内容有备孕、孕期、产后、育儿、幼教、培训、托育、宣传、展示、政策法规等。

提到高血压,很多人会默认这是成年人的“专利”。但实际上,高血压并非成人专属,孕期女性和婴幼儿群体也可能受其影响。这类高血压不仅关乎当下健康,更可能对母婴长远福祉产生影响,需要每一位家长和准家长高度警惕。

一、孕期高血压:孕期“隐形杀手”的真相

孕期高血压(HDP)是妊娠与血压升高并存的一组疾病,我国每10位孕妇中就有1人受其威胁,重度病例可引发抽搐、胎盘早剥甚至母婴死亡。它并非单一病症,而是包含妊娠期高血压、子痫前期-子痫、妊娠合并慢性高血压、慢性高血压伴发子痫前期等多种类型的疾病总称。其基本病理生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痉挛,可导致全身各器官组织因缺血缺氧受损。

• 血压标准:测量前需安静休息5分钟,取坐位或卧位,袖带与心脏同水平,通常测右上肢。同一手臂至少2次测量,收缩压≥140mmHg和(或)舒张压≥90mmHg即可诊断;首次发现血压升高者需间隔4小时以上复测,两次均达标方可确诊。收缩压≥160mmHg和(或)舒张压≥110mmHg则为重度高血压,间隔数分钟复测即可诊断。

展开剩余76%

• 危险信号:除血压升高外,出现持续性头痛、视力模糊、右上腹疼痛、面部手部突发水肿、体重每周骤增超0.9kg、尿量减少等症状需立即就医。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蛋白尿,即尿蛋白≥0.3g/24h或尿蛋白/肌酐比值≥0.3,或随机尿蛋白≥(+)。严重时可引发子痫,表现为抽搐、面部充血、口吐白沫、深昏迷等。

• 对母婴的影响:对母体可能造成脑损伤、肾功能损害(血尿酸、血肌酐升高)、肝功能受损(ALT、AST升高)、肺水肿等器官损伤;对胎儿则会导致生长受限、早产、窘迫甚至死亡,子痫前期孕妇的早产儿死亡率可增加4.51倍,妊娠期慢性高血压孕妇胎儿围产期死亡风险增加4.2倍。

高危人群与科学预防

• 高危群体:年龄≥35岁、孕前肥胖(BMI>28)、有高血压家族史、怀双胞胎或多胞胎、有慢性肾病或糖尿病病史的孕妇风险更高。

• 预防要点:孕中晚期每周增重控制在0.5kg以内,坚持每日30分钟步行(心率<110次/分);保证每日深度睡眠≥4小时,采用低盐饮食并补充足量蛋白质、钙等营养素。高危人群需在医生指导下提前干预,孕20周后每2周检测尿蛋白,28周后每周监测胎儿状况。可结合生化指标(如可溶性酪氨酸激酶-1、胎盘生长因子等)联合高危因素预测子痫前期风险。

科学管理原则

治疗以控制病情、延长孕周、保障母儿安全为目标,核心是休息、镇静解痉,有指征地降压、利尿,密切监测母胎情况并适时终止妊娠。重度病例可能需使用硫酸镁等药物治疗,出现HELLP综合征(溶血、肝酶升高、低血小板计数)时需联合肾上腺皮质激素、血小板输注等治疗。产后仍需持续监测血压,部分产妇可能转为慢性高血压,哺乳期用药需遵医嘱选择安全药物。

二、婴幼儿高血压:被忽视的成长隐患

据2024年《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》,我国儿童青少年高血压患病率为3.11%,约有680万高血压儿童。其中包含原发性高血压(多与遗传、肥胖相关)和继发性高血压(常由肾脏、内分泌等疾病引起),因症状隐匿常被忽视,却可能影响长远健康。

• 诊断标准:需结合年龄、性别和身高判断,非同日3个时点(间隔两周以上)测量,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持续高于同龄同性别同身高儿童血压的第95百分位即可诊断。可分为一级高血压(P95~P99)+5mmHg和二级高血压(≥P99+5mmHg)。测量时需选择合适袖带,不可使用成人袖带以免结果偏低。简易估算公式为:男孩收缩压=100+年龄×2,舒张压=65+年龄;女孩收缩压=100+年龄×1.5,舒张压=65+年龄。

• 症状表现:婴幼儿多无明显症状,常表现为嗜睡、易怒、食欲减退、频繁哭闹等;稍大儿童可能出现头晕、头痛、眼花、恶心等,严重时可有意识障碍,但多数需通过体检发现。

致病因素与长期风险

• 主要诱因:遗传因素是重要原因,家庭有高血压病史者风险更高。继发性高血压主要由肾脏疾病(如肾炎、肾血管狭窄)、内分泌疾病(如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)、心血管疾病(如主动脉弓缩窄)等引起;原发性高血压常伴随肥胖、血脂代谢异常、糖耐量异常等代谢问题。此外,低出生体重、缺乏运动、饮食高盐高糖等也是关键诱因。

• 潜在危害:长期高血压会损伤婴幼儿心脏、肾脏等重要器官,增加成年后心血管疾病、中风、肾衰竭的发病风险,儿童时期的高血压与成年后病情密切相关。

干预与管理方法

• 生活方式调整:保证饮食均衡,多摄入蔬果和全谷物,严格限制高盐(4~8岁儿童每日<1.2g,年长儿童<1.5g)、高糖、高脂肪食物。鼓励每日30~60分钟有氧运动(如游泳、慢跑),限制每日静坐时间在2小时以内,通过合理运动控制体重。

• 医疗干预:儿童从3岁开始,每次体检和就诊时应常规监测血压,高危人群需定期测量。确诊后需通过实验室检查(血常规、生化、尿液分析)、超声等排除继发性病因。若生活方式调整无效,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,不可私自停药换药,服药后出现不适需及时就医。

无论是孕期还是婴幼儿时期的高血压,都需要以“早发现、早干预”为原则。通过定期监测、健康生活方式和科学医疗指导,才能为妈妈和孩子的健康筑起坚实防线。

发布于:北京市

下一篇:没有了